根据官方消息,2025年北京中考公布进行了重大的调整。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考试科目进行精简。计入总分的只有语数外、道法、物理和体育,满分一共510分。而对于其他科目,历史、地理、化学、生物成绩按等级来呈现,不计入总分。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数学外语各占100分,物理和道法各占80分,体育一共50分,2027年起,体育逐步增长到70分。
从政策的制定角度来讲,取消了小四门的记分,减少了机械刷题的压力,鼓励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跨学科的实践能力,是有明显导向的。
而且里面涉及到了物理实验操作以及道法的开卷考试,强化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它的风险也比较大。
首先,这一改革有着浓浓的重理轻文的风险。
这一政策当然是为了强化逻辑思维和科技人才的储备,但是文科被边缘化的趋势已经不可更改,毕竟多出来的时间都只用来钻研数学和物理了。
展开剩余60%理科保留了物理,这是核心学科;文科只保留了政治,而政治在高中选课当中是人数最少的。
此举可能加剧教育资源向理工科倾斜,导致文科被边缘化。而地理、生物、历史等科目被弱化,可能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作为筛选人才的机制,那些偏好文科的学生,被涮下去是否合理?
第二,数学和物理中考难度大大增加的风险。
按照当前教育目的导向性,中考不考的科目会被直接压缩学习的时间。那么空余出来的时间会用来做什么呢?就专门用来对付中考要考的那几门,也就是语数外加上物理和政治。
又因为政治是开卷考试,所以多数的时间都被放到了数学和物理上面。
那么数学和物理在中考当中的难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因为如果不能进行区分,那么这样的考试就不能体现出筛选人才的价值。
第三,中考不考化学高考却要求物化绑定的风险。
在整个高中阶段,数学和物理向来是被认为最难的学科。北京中考的改革是一个试点,将来向全国铺开的话,这应该是一个发展趋势。注重物理却不连带化学,这是一个很奇怪也是很值得分析的现象。
今天大部分的专业高考要求物理化学绑定,但中考当中只考物理不考化学,而且物理的分值又比较高。将来进入高中以后,这一政策会如何延续?
我们固然认为当前更需要的是理科人才,但是过早的进行区分,可能会影响一部分学生失去上更好的高中甚至失去上高中和高中学科进行衔接的机会。
偏科是当前中高考当中非常常见的现象,而如此制造人为偏科,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发布于:山东省
下一篇:没有了